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没有学过书法的人,对于草书嗤之以鼻的原因。当然,草书不流行,甚至不被一些群众接受,一般来讲有三个原因,第一个原因就是欣赏者不懂“草法”,草书水平不过关,没有足够的眼界来认识草书。
唐人《草书法华经》
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书写者的创新意识太强,将一些基本的草法规则进行变形或者夸张,导致出现了一些“丑怪”的现象,最后一点当然是有一些“江湖书法家”以草书的幌子来招摇撞骗,此不足道也。
提升对于草书的审美水平,有一个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,那就是经常欣赏和临摹古代经典的草书法帖。而关于草书的法帖,在书法史上并不多,经典的则更少了,尤其是小草领域。
但值得庆贺的是,在敦煌曾经出土过一件唐代的草书作品,这件作品不论是艺术气质还是书法技法的完备程度,都丝毫不亚于孙过庭的《书谱》,甚至有人说,这件作品的水平在“二王”之上。
唐代是一个极为开明的王朝,从太宗皇帝开始,便开通了诸方贸易,许多海外的商人、传教士以及遣唐使和留学生,都来到了唐代学习大唐文化,并且将这些文化带到了自己的国家,形成了这些国家的繁荣!
而正是因为这种开放的包容,宗教文化极为昌盛,在印刷术并没有广泛普及的时代,人们对于不同宗教的经书有着大量的需求,这就形成一个炙手可热的行业——“抄经生”!
宗教典籍全部用手工抄写完成,并且每一个抄经生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书法家,并且给皇家抄经的“经生”更是能写一笔顶级的小楷。
所以流传到了后世的唐代写经作品,哪怕是后世的顶级书法家都无法超越。
这件敦煌出土的《法华经》乃是唐代抄经作品当中罕见的小草作品,这件作品的小草风格有明显的隶书和章法意趣,朴拙而天然,有一种淳朴的生动,比起孙过庭的《书谱》更易打动人。
两者对比起来,《书谱》更多的是妍媚,而《法华经》则有一种罕见的朴素,这也是书法的至高境界——“古雅之趣”,然而这种趣味从唐代之后,在书法界就已经很少见了,当代书法家也无法写出,有这种味道的书法了!
这件《法华经》乃是武则天的母亲去世之后,武则天命令当世一流的书法家所抄写的6000卷经书之一,这些经书绝大部分已经被损毁,少部分藏在了敦煌藏经洞,而在1900年,敦煌藏经洞打开之后,大量的经卷被法国人、英国人、俄国人以及美国人抢走。
在所剩无几的经卷当中,这件草书《法华经》乃是极为罕见的幸存品。此作如今被国家图书馆珍藏,是国图的“镇馆四宝”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