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付主任,保定画院画家,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画创作研究生班。
曾赴日本,韩国,北京,上海,台北,甘肃,青海,山东,云南,保定等地举办个展与联展。荣获鲁迅金奖,日本女神金奖,河北省一等奖等。并出版《刘泳画集》等多卅。2013赴美国讲学。作品被中国美术馆,鲁班美术馆,江苏美术馆,人民大会堂及美国,日本,德国,比利时等多国艺术机构收藏。
曾赴日本,韩国,北京,上海,台北,甘肃,青海,山东,云南,保定等地举办个展与联展。荣获鲁迅金奖,日本女神金奖,河北省一等奖等。并出版《刘泳画集》等多卅。2013赴美国讲学。作品被中国美术馆,鲁班美术馆,江苏美术馆,人民大会堂及美国,日本,德国,比利时等多国艺术机构收藏。
清润灵秀 意境深邃
观山水画家刘泳作品有感
始终认为美是艺术的核心,美是艺术的最高法律。
美术,既要追求“美”又要迫求“术”。“美”就要给人以美感享受,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,追求审美理想;“术”就是要有技术技巧,要按艺术规律办事,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观。美术就是美的技术,而不是丑术。
山水画就得有山有水,有云有树,山因水而秀,水因山而活,草木是山川的毛发,云霧是山川的衣衫,农舍是山川的眼晴,构图是山川的形体,线条是山川的骨架,笔墨是山川的血液,色彩是山川的时装,处理好这几种物象的关系,是画好山水画的诀窍。刘泳深明此理,他画的山水画让人感到匀称清爽,清新灵秀、形神兼备、生机勃勃、合情合理、自然优美、这是十分可贵的。宋代山水画家郭熙讲:山水画应“可行、可望、可游、可居”。我认为刘泳的山水画达到了这个要求。
刘泳先生在艺术的天地里,击鼓而歌,纵横驰骋,是他那精神常青的不老气概;墨色飘逸,神采飞扬,续写他艺术执著的追求精神。
刘泳先生在艺术的天地里,击鼓而歌,纵横驰骋,是他那精神常青的不老气概;墨色飘逸,神采飞扬,续写他艺术执著的追求精神。
6月26日,“清逸 清雅 清高---中国画家刘泳花卉系列韩国邀请展”将在韩国大邱市中国文化院隆重启幕。
作品以“梅花”为主,画家赋予了作品更多的精神层面的内容,
突出中国优秀文化精神和君子的高雅气度、气节。
《老格画梅斗精神》蒸蒸日上的枝干,富有张力的展开,有聚有散的梅花…开放在月光下…这是株老梅树啊!
《 瘦蛟午腕下,清气入五脏》是上一梅花的情绪和心态.
子曰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,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
这句话用于书画上,“质”就是“性情”;“文”就是“技法”;“野”就是“粗野”;“史”就是“浮华”。
其意思是:只讲性情不讲技法,其作品就显得过于粗俗,格调低下;只讲技法不讲性情,其作品就显得过于浮华,没有内涵;只有性情和技法兼而有之,其作品才有君子之风。
刘泳先生的作品如其人,有君子之风。
一杆清竹秀,无心岁月长
--己亥岁末写墨竹小记
作者:刘泳
“艺术来源于生活”。北方翠竹多种植于庭园,三两杆青竹让朴素小院几添风雅。于江南,竹林则满山遍野,处处蔚然。漫步竹林,清风拂面,竹木淳朴高洁,让人神清气爽,俗尘尽消。
中国人喜竹,亦喜墨竹画。墨竹几枝悬挂厅堂,尽显主人的君子志趣。墨竹画与青竹一样,成为生活的陪伴,也是精神的寄情所在。
画竹历史悠久,自三国、两晋开始,及至南北朝隋唐五代的发展,经两宋的提倡,画竹理论与技法日渐成熟。画家借物抒情,表达对理想品格和高雅精神的追求,留下大量的咏竹写竹的诗画。唐白居易根据竹子朴实、体直、中空、坚节的特点,将竹子概括为本固、性直、心空、节贞,人格化的赋予了竹子品性特征,深深植入中国人的精神审美标尺。
坚忍不屈的青松、挺拔多姿的翠竹、傲然严寒的冬梅,都被中国人赋予了不畏严冬苦寒的高洁风骨,所谓“岁寒三友”,竹即为岁寒“君子”之一。竹子四季常青,中空挺拔,亦被赋予坚韧正直的品格,是全德君子的精神象征。中国文人自古喜竹,苏轼曾言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”成为雅谈。平常百姓家则常用“竹报平安”来祈迎吉祥,于是竹子亦从一种文化意象演变为民俗意象。王维、吴道子、赵孟頫、倪瓒、吴镇、石涛、郑板桥、李鲜、蒲华、吴昌硕、黄宾虹、徐悲鸿、齐白石等历代画家均有倾墨画竹的作品流传。
墨竹重在写“神”,“论画与形似,见与儿童邻”即是最好的理解。虽不是写实的,但并非不像,而是要让画有“气”,是作画者的精神承载,也就是所谓的书卷气、逸气、君子之气,“墨竹”从而为“墨君”。与我们戏剧的国粹--京剧表现精神相类似:“太像不是戏,不像不是艺”,在“似”与“不似”之间巧妙挪移。将客观的物象,通过主观的处理变成意象墨竹。
中国画的“见笔见墨”主要特色,表现墨竹是最游刃有余、最适合的题材了,所以墨竹技法发展成熟,一直受历代文人的喜爱。
画竹重在实践。古人说“半世兰,一世竹”,虽寥寥几笔的墨竹,却笔笔见功夫,叶叶有章法,可见墨竹的写意难度。多年沉心笔墨耕耘,在实践的基础上,细细体会将画竹形式“符号化”,一笔偃月,二笔鱼尾,三笔飞雁,“人”字、“个”字、“川”字、“分”字的形式组合巧妙通俗。借鉴历代名家墨竹精品,学习传统;同时画面的艺术处理也要符合当代人的现代审美方向,使传统和现代意趣巧妙结合,让墨竹的表现既清雅又现勃勃的生机。
庭园清竹秀,案头笔墨香。风物有所驻,无心岁月长。
刘泳
己亥岁末于海上
一瓣兰香素心意,只画春风不画寒
一瓣兰香素心意,只画春风不画寒
——庚子岁初写兰略记
作者:刘泳
兰,因其清幽、素简、寂寞,却自在芬芳,为历代文人画家喜爱,成为人们对高洁、清雅、坚贞品格追求的意象代言。
兰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,历来是中国人庭园种植最喜爱的植物花卉。自古以来,能够长年登堂入室而摆上文人案头的,非兰花莫属。明文徵明曾作《题兰花》一诗:“手培兰蕊两三载,日暖风微次第开。久坐不知香在室,推窗时有蝶飞来”,生动再现了文人藉兰花而与自然风物互动的情趣。
今天的百姓生活中,无论是平民窗台的普通吊兰还是厅堂温室价值连城的珍稀兰品种,每每各安其所,一样的装点着人们平凡却又无比珍贵的寻常生活。而在城市以外,广阔的自然大地上,山谷河畔、荒野田边,无论自然条件优劣,兰花都可以无惧的顽强生存。兰以遗世独立的姿态,让四季交错时光荏苒的寻常岁月,暗香雅溢,清风长存。
画家对兰花的推崇描摹,历代皆似。唐宋元明清,直至近现代,很多名家都不吝笔墨对兰倾心描写和绘画,给我们留下了精彩的传统杰作。比如赵梦坚、赵雍、文徵明、仇英、徐谓、兰瑛、八大山人、石涛、恽寿平、李鱓、金农、郑板桥、吴昌硕、齐白石、徐悲鸿、潘天寿、张大千、李苦禅等,他们用笔下的作品表现兰的精神气质:内敛、淡雅而自在;冷隽、自负又高傲;既婀娜多姿,又疏密有致;时素心若雪,时孤傲不驯。观画者与作画者,今人与古人,在流动不歇的时光长河中于此一刻相遇,因这一瓣兰香、两杆青竹而心意相知。
大家熟知郑板桥。他出身清苦,官场失意,以卖画为生。与其说他在画墨竹兰花,倒不如说他在画自己,书写自己的精神人格。他的墨竹,疏朗而空灵,给人高古的感觉;而兰花,叶线细而柔韧,秉承墨竹的一贯风骨,用山石的厚拙来衬托兰的灵性,其兰花的造型有坚韧不拔困顿不屈的气质,展现了画家的人格秉性。郑板桥有《高山幽兰》诗:“千古幽贞是此花,不求闻达只烟霞。采樵或恐通来路,更取青山一片遮。”君子修道立德,应似兰花,不为穷困而改节。
画家多有成熟的技法,但更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品格。 无论技法多熟练,要想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,一定要有平和的心态,以及宽广的情怀品格。局部的构思不能形成完整作品。一幅美景如不能在心中全部被想像出来,亦等同于盲人摸象。而这种全面性的把握和传达,则是画家精神气质的传递和呈现。当然,画家如不能将自己丰沛的情感置于严格的技法控制之下,精确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也做不到。心头如有激动或有纷扰,一定影响潜能的发挥。
传统中国画的核心技巧是“线”的运用,蔡邕有言“唯笔软则奇怪生焉”,此“软”指笔的弹性和运用毛笔的巧活灵动,非精神的软弱之意。行笔时柔软灵巧,提、按、顿、挫、疾、徐、迅、缓,造形线条则变化多端,丰富有趣,奇隽朗阔尽兴表达。中国传统花鸟绘画,基本功是梅、兰、竹、菊。线条技法,古人概括为:平、圆、留、重、变。黄宾虹说“画画如写字,笔笔亦分明,方不落画家蹊径”。兰,叶片为线型或剑型。用线条表现,笔笔见功力。毛笔笔锋的辗转挪移,有时圆厚浑朴,有时廓劲凌厉,将“外圆内方”、“寓方于圆”、“外柔内刚”、“绵里藏针”、“化刚健于婀娜之中”等趣味,尽现于东方审美准则和精神之中。
常说“半世兰,一世竹”,这是从技巧上说,兰花是容易画,但不容易画好的题材。“一笔长,两笔短,三笔破凤眼”,虽寥寥数笔即可成画,可是把兰的形态意趣充分的表现出来,成为打动人心的完整作品也并不容易。画兰布局需极严谨,构图简淡变化,运笔清虚圆融,笔锋变化灵动而遵守章法,兰叶纷批错落,条理有序,若拙若巧,柔中带刚,骨力秀劲,用墨浓淡相宜,巧用节奏。意断笔不断,亮相笔触点睛,开合有度,整个画面才富有张力。这些都非一朝一夕可得。画兰写意,也需半世的功夫相托啊!
古人又云“喜画兰草,怒画竹”,婀娜清柔之兰草与直抒胸臆的简竹又在不同的精神情境中给画者、观者以疗愈。变化是人生的常态,既以柔软姿态因应环境变迁,同时坚忍严身持守独立品格,则淡花疏叶,自得芬芳。
昨写青青竹数竿,
今画瑞草是幽兰。
老夫廿载休闲客,
只画春风不画寒。
刘泳 庚子岁初于海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