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广志 1961年出生,江苏泗洪人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楹联学会会员、江苏省宿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,泗洪县书法家协会主席。
艺术经历
1994年2月出版《书法学习与指导》(南京出版社)
1994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江苏省书法展(江苏省文化厅、江苏省文联、江苏省书协)
1995年入选《江苏省书法选》(江苏省书协)
1998年6月全国环保书画大赛优秀奖(国家环保总局)
1998年3月江苏省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三征活动优秀奖
1998年11月首届江苏省美术节(江苏省文化厅)
1999年10月全国第三届楹联展入展(中国书协)
2000年10月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书法展入展(六艺节组委会)
2003年3月出版《姜广志书法集》(国际文化出版公司)
2004年11月全国“小榄杯”书法大赛入展(中国书协)
2004年“五星工程奖”美术书法摄影展(江苏省文化厅)
2005年9月全国走进青海书展入展(中国书协)
2005年9月“康有为杯”全国书展优秀奖(广东书协)
2008年7月“庆华杯”书法节教师作品获奖(中国书协)
2008年7月出版《姜广志书法作品选》(江西美术出版社)
2008年8月第四届全国百家书法精品展入展(中国书协)
2008年8月中国芮城艺术节书法作品入选(中国书协)
2010年8月乌海杯书法大赛二等奖(中国书协)
2012年8月赵孟頫奖入展(中国书协)
2013年6月“平复帖杯”全国书展入展(中国书协)
2013年9月全国榜书展(中国榜书研究会)
2013年12月印象周宁书法大赛优秀奖(中国楹联学会)
2015年4月《咏泗洪古诗词三百首·姜广志书》
2016年第四届林散之·江苏书法作品双年展(江苏省文化厅)
2018年入全国第二届行书展(中国书协)
胸怀广志昂首阔视 雄强刚正苦乐相生
——观广志先生书艺有感
文/王惠正
时戊子季春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吾应邀与姜广志先生聚于洪泽湖畔泗洪县。
缘于同好,余与先生谈吐投缘,顿觉相见恨晚。姜先生生性恬淡,心境清虚。余爱其率真豪迈朴厚之秉性,敬其孜孜不倦磨砺之精神。于是视先生为艺道上示范之良友,生活中为人之楷模。
姜先生广志自幼酷爱书法,心摹手追,与书艺结下不解之缘。虽忙于教育与行政,然闲暇之余,先生却兴致盎然,以苦为乐,勤练不怠,自然书艺大增。三伏数九,躬耕不息。幽阁只灯,全忘丑时几更,悚然日明,恨晨光窃窥窘相。“不戚戚忧贫贱,不汲汲求富贵”,随遇而安,苦乐相生。先生既非圣贤,于是余有叹焉。章法布局,以其求思之广而无不深也。“世之奇丽瑰怪,非常之观,常在于险远,而人之所罕至焉,故有非志者不能至也。”跋涉艺术之巅为苦,浸淫书画之味则乐。“乐与苦,相互倚伏者也,人知乐之为乐,而不知苦之为乐,人知乐其乐,而不知苦生于乐,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!(刘基)”苦乐相生,又怎一个妙字了得!
吾乘盎然趣启扉佳作,顿入旷然妙境。东坡有词曰:“书法备于正书,溢而为行草。未能正书,而能行草,犹未尝庄语,而辄放言,无是道也。”先生正是择楷隶入手,后攻行草,楷帖主攻欧、颜。欧之劲媚峻健与颜之浑厚端庄,交互临习,相得益彰,又博取汉隶之长,临习中探求诸名家特点表现与规律之所在,汲取众家之长而为已所用。
“骨劲神清自高雅,健笔凌云意纵横”。然也。观赏先生之书法,其师宗历名碑法帖,上溯汉唐遗韵,下追明清流趣。注重用笔之轻重、缓急、圆方、动静、刚柔、枯润等特点,或苦拙厚重,刚劲有力;或典雅俊秀,朴茂多姿;或婉约婀娜,赏心悦目。其书遵循法度,力追雄强劲健之风,如高山飞瀑。若坐若行,点如山颓,滴入雨骤;纤如丝毫,轻若云雾。厚重处蕴育静谧,刚劲处彰显雄强,无雕饰而露纯朴,去妩媚而显刚正。提按顿折,刚柔相济,挥洒自如,酣畅淋漓。以奔放之激情,豪爽之意气倾注笔端,用节奏气韵以强调线条流向之生命力与韵律感。隶则在传统碑贴之上融合众家之法,参以魏篆,且结体用笔之多变,使之朴茂多姿,另辟蹊径。书法大家邹德忠先生对其书法艺术褒扬有加,并欣然题署书名。
“写字者,写志也,笔情墨情,皆以人之性情为本,是则理性情者,书之首务也”。其人之雄强刚正,率真洒脱之秉性已入字里行间。字如其人,书品即人品,诚然。然艺无止境,书途遥远。余坚信,先生博闻广识,胸怀广志,昂首阔视,定能拾级艺术顶巅!
学海无涯,艺无止境,余年轻识浅,愚钝言讷,蒙厚爱嘱作文以记之,于盛情何敢懈怠!然艺术之作,贵在赏者会意,虽书风淋漓,熟知稚弱之笔,安能遂意?惟愿诸师,赏作而善指要,则幸甚矣。
(本文作者系寰球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)
姜广志其人其字
文/高庄
二十年前,人们就发现,在姜广志的家乡江苏省泗洪县,从机关到学校,从商铺到工厂,到处是姜广志题写的门匾、招牌,认不识姜广志的人认为这个人定是老私垫先生,或省城高人,非同一般。其实那时,他刚刚二十出头,也很一般,这“一般”一直是姜广志对自己书法的评价。
而外界却不是这样看,无论行家,还是业外人士,对姜广志的书法从没有小觑过。国家级书法刊物的编辑们,国家级正式比赛的评委们,不仅见多识广,本身也是书法造诣很深的行家,看到姜广志的投稿总是眼睛一亮,不仅到了来稿必登的地步,来稿必奖地步,而且还给评注。而姜广志总是很吝啬的,他很少投稿,轻易不出手。这种吝啬正是对艺术的珍视,维护着艺术的尊严,正如文学作品,连自己都没有感动,还能传播吗。这就是姜广志功夫在诗外的一种艺术观,他的兴趣是书法,而他经常涉猎的却是文学、哲学、美学、历史、音乐等等,他不以练坏千支笔,用了万张纸的“成绩”来表示自己的刻苦和毅力,他对每一笔,每一划都有深思熟虑,都有感悟,绝不走小和尚念经、有口无心的学艺道路。
姜广志的书法作品有人看来是传统的,传统得近似保守,这正与创新形成了矛盾,他正视矛盾,不仅不回避矛盾,而且坚守了自己的艺术立场,他认为,无论坚守传统,还是创新,都必须坚守艺术准则,美学原则,坚守绝不是保守,学古也不是泥古,是修炼自己的功底,是汲取前人的精华,前人的东西是当代任何号称大师的人也终身难以学完,终身难以达到的。而创新业也绝不是空中楼阁,墙头芦苇,没有根底,靠自我标榜的所谓流派,装神弄鬼,故弄玄虚,靠花拳绣腿来哗众取宠。艺术和科学一样,艺术就是科学,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骄傲。姜广志对前人近乎迷信,是基于自己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,这迷信不是走火入魔,而恰恰相反的是他清醒的看到自己的不足。
姜广志的书法作品路数广阔,真草篆隶,巨幅小品,都有骄人的展示和成就,初看大气磅礴,龙飞风舞,多让人一见钟情,但细细品味,就看出其间的安详和宁静,沉稳和含蓄,这已经超出一般书法的境界,已经不是技术层面的东西,而是心灵深处的修养、学养等等综合的体现,那种扑面而来的书卷气,正是对当今社会灯红酒绿,浮躁浅薄的风气的抗争和反动,仁者见仁,会得到心身的安宁,智者见智,会感受到艺术的滋养。
姜广志目前从事的工作正与他书法表现的气度、品质、形神恰恰相反。他是一个政府机关办公室的工作人员,迎来送往要加班加点,上传下达要快捷迅速,左右逢源要谨小慎微,大事小事,事事关心,各个方面,面面俱到,没有三分钟的安静,与书法远离,与书本远离。就是在这种环境下,姜广志却以不断提高的书法艺术水平的成果,常常给人们惊喜和感叹。而他一直以书法爱好者自居,而不是和一些人一样,不仅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称之为书法家,书法大师,还自己到处大言不惭地自诩完全就是。
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,它的精妙构成和博大内涵是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,最能全面地体现人类的艺术智慧和思想,光靠天赋不行,光靠毅力也不行,它最终要归结到人的精神境界之下。姜广志的获奖项目从国家级到省级可以罗列一大串,出版的书法专著好几本,好评如潮,可他总是从零开始,从忘记成绩开始,日常生活中,与他人交往中,从不谈自己如何了得,总是倾听他人他行业人士的高谈阔论,从中得到启发。从这一点看,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,姜广志还会进步,因为他真的相信了——艺无止境!
(作者系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特邀作家)
守住寂寞 守住梦想
文/许小二
喧嚣浮躁的年代,想出名的人数不胜数,想一夜成名的也大有人在,作为多次获得全国正规书法比赛大奖,又拥有中国书协会员头衔的姜广志,几乎隔三差五就能收到参赛、参会、入选名人辞典、与书法大师联合出书的邀请,可见他在书法界已小有名气,但是,不知情的人根本不知道身边这个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法家。
广志写字,童年出于兴趣,少年出于爱好,也曾有过虚荣,功利的情绪,而随着年龄的增长,除了自觉以外,更知艺无止境,德艺双馨的真谛,要达到这个境界,守住寂寞,守住梦想是唯一途径。
广志是一个工作上责任心强,家庭爱心重的人,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繁杂的事情,多年的办公室工作上传下达,迎来送往,365天,随时有事,事事不小,热闹不断,如果一旦耐不住寂寞,就会前功尽弃,别说练字,读字也会没有耐心了。正如此,不管如何干扰,如何诱惑,他的内心深处的艺术梦和他的灵魂形影不离。
文如其人,书法亦是,广志的书法的大气源于胸怀,落笔的沉稳源于品德,轻重缓急,刚柔并济,源于对艺术哲学和为人做事的感悟,圆方动静无疑不是对生活,对审美真诚的实践,古朴处,是法度的遵循;出奇处是灵感的迸发。龙飞凤舞时是内心情感波澜的奔腾,而不是那些花拳绣腿的表演;横平竖直处,也不乏诗的格律,歌的音韵,画的神采。
广志做人规矩,写字也不搞怪,这规矩不是保守,而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仰,是为了传承,发展,发扬光大。广志深知任何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的艺术都是昙花一现的,哗众取宠可以,赏心悦目很难,更不要说审美教化了。
广志,写字在于写志,志就是梦,志向而已。书法是观赏艺术,寂寞最终是为了艺术品的响亮展现。我们期待广志的字越写越广————广字亦内涵丰富,可尽情理解。你的字写得越好,我们的生活就越愉快,身体就越健康,就会多点人味,少点俗气,我等即便是附庸风雅,也总比俗不可耐好一点吧。
守住寂寞,就不会有冷清;守住梦想,就不会有寂寞。听起来有点绕口,但坚持下去会很顺心。
(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)